
閻維文深情演唱《太行奶娘》

閆維文和詞作者武素萍在一起交流

拍攝現場

拍攝現場

拍攝現場

拍攝現場
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一首以傳承紅色文化、弘揚太行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愛國主義歌曲《太行奶娘》,于6月12日—13日在長治拍攝完成。歌曲由中國著名歌唱家閻維文演唱,知名作曲家韓波譜曲,長治市新聞中心副主任武素萍作詞。
70多年前,在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長期駐扎在武鄉王家峪、磚壁村,在太行山上與太行人民心連心、手牽手,建立了血濃于水的感情,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支前模范,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贊歌。
“在戰火紛飛的日子里,我有一個名字叫太行。一把苦苦菜,一把黃谷糠,是奶娘你哺育我成長……”
民歌《太行奶娘》取材于“太行山奶娘”這一真實的、英雄的婦女群體?箲鹌陂g,面對日軍的一次次“掃蕩”,許多八路軍官兵及無辜百姓死于非命,更有不少八路軍的孩子也是在日軍“掃蕩”中夭折。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犧牲,生活在太行山區的普通農村婦女不顧生死、不畏艱辛,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八路軍將士的后代,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短心棠铩肪腿〔挠谶@些的真實故事。
“太行山我那慈祥的奶娘,你用心血和汗水教會我堅強;太行山我那親親的奶娘,你用光榮和奉獻點亮和平曙光......”
歌曲中塑造和展現的奶娘形象,就是太行山成千上萬奶娘的縮影,更是一種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太行山這一片紅色的熱土,像慈祥的母親一樣養育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鑄就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武鄉作為抗戰圣地,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機關曾5次進駐武鄉,先后駐扎536天,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6月12日上午,閻維文老師一行首先到達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分別在八路軍將領組雕《太行山》前、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前小廣場、紀念館臺階、紀念館內進行取景。拍攝期間,閻維文老師和武鄉前來助演的當地學生及老八路親切交談。
隨后,《太行奶娘》劇組轉移至第二拍攝地——八路軍文化園之八路村,在這里閻維文老師身著八路服,與當地百姓一起融入到八路軍當年的實際生活環境中,磨稻谷、曬小米……一幅軍民心連心、手牽手的感人畫面再次上演……
當天下午,閻維文老師一行來到太行龍湖北岸——《太行山》實景劇拍攝基地和《太行山》演員們一起進行拍攝。雖然助演的演員們很多都是來自當地的群眾,但由于生于斯長于斯,而且一直以來都參演《太行山》實景劇,所以拍攝十分順利。
6月13日,天氣晴好,閻維文老師與劇組前往板山風景區取景拍攝。板山雄偉的山脈與壯美的風光為現場拍攝的MV增添了磅礴與大氣。
在“群峰壁立太行頭”的板山拍攝現場,閻維文飽含深情地說:“錄制《太行奶娘》這首歌,因為充分了解到太行奶娘這一個群體的故事,所以傾注了更多的情懷在里面。紅色文化的傳承,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現在的人以及我們的下一代,不忘記我們的前輩做出的犧牲。它更是一種信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我們應該弘揚這種太行精神,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先輩付出的鮮血和生命。我這次到太行來,也是一次學習,更是一次心靈的凈化。先輩們這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有很多的方法來宣傳和繼承,音樂就是其中一種最直接的方式。感謝山西的父老鄉親這么多年來對我的支持,我會用我的歌聲,更好地把紅色文化演唱好、傳承好。”
詞作者武素萍是長治武鄉人,業余時間從事歌詞創作,從小耳濡目染“太行奶娘”的故事,這方熱土和太行精神賦予她創作的靈感,使她寫出了感人至深的《太行奶娘》歌詞。她說,歌曲《太行奶娘》是根據其早期創作的同名詩歌改編的。太行奶娘是抗戰太行老區人民無私奉獻精神的再現。作為太行兒女,有責任也有義務傳承紅色文化,弘揚太行精神。也希望以此激勵更多的人,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太行山奶娘歌詞:
太行奶娘
在戰火紛飛的日子里
我有一個名字叫太行
一把苦苦菜 一把黃谷糠
是奶娘你哺育我成長
你守護著我生命
眼看著奶哥哥倒在面前
你含著悲痛目睹了奶爹爹
送軍糧犧牲在戰場
啊太行山 我那慈祥的奶娘
你用心血和汗水教會我堅強
啊太行山 我那永遠的親娘
你的養育之恩
比山高比水長兒沒齒難忘
在和平勝利的歲月里
你可安享天倫和小康
暖暖的窯洞
甜甜的南瓜湯
兒在夢中把你盼望
你勤勞和勇敢
激勵我前進路上充滿力量
你英雄的故事
鑄就了中華民族抗戰事業輝煌
啊太行山 我那親親的奶娘
你用光榮和奉獻點亮和平曙光
啊太行山 我那永遠的親娘
你無私的情懷感動了天地
世代萬古揚
(來源:長治縣新聞網) |